在財會的世界中, 有三張報表非常重要, 分別是損益表,資產負債表, 現金流量表。
今天與大家分享損益表的觀念。
損益表的基本觀念是: 讓您看出一家公司在一段期間內有沒有賺錢或是虧錢 (損失或收益)。
這個觀念很簡單, 因為從字面上來看, 損益表 = 損失或收益的一張報表。
所以, 英文也叫 P&L (Profit and Loss) 或是 Income statement。
既然它叫損益表 (代表一家公司一段期間內有沒有賺錢),
是不是和你自己一段時間內可以存多少錢的觀念接近?
所以, 我們可以由個人的觀念, 推導到公司(財報)的觀念。
現在請您想想: 您一個月能存多少錢呢?您的邏輯是什麼?
薪水 – 費用支出 = 你能存下來的錢 or 透支的金額 (損或益)
a.k.a 損益表=收入-支出=帳面上賺的錢(損或益)
先來看看您一個月能存多少錢?
(a) 首先您有一份薪水 (=收入)
這筆收入, 不可能完全不花用, 整包存起來! 因為我們不是神, 我們要生活, 對吧!?
(b) 所以需要減去生活上的開銷,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項
(c) 你正準備要存錢的時候…結果朋友發了很多紅白帖 (意外的支出), 讓你能存錢的金額又變少了。換成專業的財會用語就是: 「其他收入與支出」。
其中, 其他收入是指你自己三不五時跑去買彩券, 不小心中獎了, 這是屬於非本業(你的工作薪水) 所帶來的收入, 就叫「其他收入」。
(d) 搞定人情世故的紅白帖事件, 剩下的錢, 還不能存! 因為您還有車貸、房貸的利息要付! 換成專業的財會用語就是: 「利息收入與支出」。
(e) 接著, 每年還要繳所得稅。
最後, 由(a)的收入中, 扣除了(b)+(c)+(d)+(e) 全部的費用 , 才是您最後真正存下來的錢 (f) =(a)-(b)-(c)-(d)-(e)。
您個人生活中的薪水是不是就是個人收入,就是表中的a,所以個人的收入a = 公司層級的A=「銷貨收入」。
我們個人的費用支出是b,有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項; 你一個人就有這六項費用,
公司有幾百人,費用也應該有很多種才對, 所以有…銷/管/研/折舊費用/分期攤銷費用….有沒有看到…費用和費用放在一起。
個人有六種費用, 公司有五種費用
這五種費用 = 行銷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折舊費用+分期攤銷費用….是不是很像個人版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項。
其中, 公司版的五個費用合計起來, 統稱為「營業費用」
所以個人版的b (食/衣/住/行/育/樂) = 公司版的B = 「營業費用」 = (銷/管/研/折舊費用/分期攤銷費用)
同樣的我們生活中有c、d、e,所以公司也會有C、D、E。這樣我們不就以生活中的知識觀念推導出公司損益表的 80%架構了嗎?
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工作上的經驗去推導,首先是銷貨部分(見表2),有「銷貨收入」, 就會有「銷貨成本」, 收入減去成本 = 「銷貨毛利」。
有沒有看到…財會的世界是一組一組的, 是有邏輯的。也就是銷貨XX, 都放在一起! 一組一組的!
接著, 有「營業費用」, 就有「營業利益」;營業XX的科目, 也是一組一組放在一起的!
XX費用, 也是一樣, 相同屬性的科目, 都會一組一組放在一起,就像食/衣/住/行/育/樂一樣, 都是放在一起思考的。
唯一比較難記的是…EBIT (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中文叫「稅前息前盈餘」
這個科目就更笨了…它已經告訴您它的位置了!
它在所得稅之前 (稅前), 而且又在利息之前(息前) 所賺的錢, 所以要放在「所得稅」與「利息支出」的科目之前。
收入A, 扣除 B, C, D, E = F 稅後淨利!
其中, 稅後淨利是總量, 總數的觀念, 還有一個是個股的觀念, 就是每一股份中, 公司到底這段期間賺了多少錢…叫每股獲利 or 每股盈餘 or EPS (Earning Per Share)
所以呢, 損益表的基本觀念是: 讓您看出一家公司在一段期間內有沒有賺錢或是虧錢 (損失或收益)。
這個觀念很簡單, 因為從字面上來看, 損益表 = 損失或收益的一張報表。英文也叫 P&L (Profit and Loss) 或是 Income statement。
換句說…任何會計科目…與賺錢或是虧錢有關的科目…把它們全部放在損益表就對了!
然後用個人的觀念 ( 您一個月可以存多少錢), 就可以推導出正確的公司損益表 (公司一段期間內到底賺了多少錢 or 虧了多少錢)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大家融會貫通,快速的理解損益表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