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家年底都會聊聊家中未來想發展的方向,聊著聊著就聊到大學畢業後這20多年來同學們的發展狀況。(大學畢業後,我們家應該是參加所有同學婚宴場次最多場的一組同學,只要我們人在台灣基本上通通都會參加,印象中至少參加了20幾場,全系的同學聯絡電話都是以老婆手上的資料為準,呵呵呵)
有一天,老婆對兒子說:其實爸爸媽媽當年在大學同學中不是特別聰明的那種,家族中也沒有什麼資源,做人也不是那麼八面玲瓏,更沒有人教我們後來在職場發展非常有助益的商業思維與見識,加上這些年爸爸為了圓夢出去創業多次,燒了很多錢,欠供應商不少貨款,也造成家中出現多年財務危機,後來再次打拚,20多年過去後,結果發現,我們家的發展卻意外的還可以。
我接著問哥哥:你在我們身邊十多年看著家中的發展,你覺得可能是什麼原因?
哥哥回應:我猜應該是人脈,因為爸爸有很多很厲害又很富有的人脈圈。
我回:應該不是。因為人脈只是幫助我們更成功的因素。每個人職場的第一次成功,很少是透過人脈的,應該是先透過「已經變強的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夠強、我們的風評或信用不好,再多的人脈都派不上用場,這些高手這麼聰明,他們通常不會出手幫助一些黑心無道德或是沒有信用的朋友,因為這些高手每次出手相助都是在消耗自己多年建立的信用。就像爸爸媽媽常常很熱情幫忙朋友或是學生,但如果這個人風評或信用很差,別人來向我們求救,因為不忍心我們還是會出手,但爸爸就不敢介紹真正的好資源給他,我的幫忙只會點到為止,因為過多的幫忙反而因為對方的無信用與爛用你的人脈資源,最後傷到自己。
(順便機會教育哥哥)
互相幫助是人生中很好的美德,但要「行有餘力再出手幫助別人」,人品太差的人,我們出手協助只能點到為止。
哥哥回:嗯,我知道了。
我再問:你覺得爸爸媽媽和一般朋友發展最大的差異可能在那裡?
哥哥回:能力?
我回:好像也不是。我跟媽媽多次聊天後,我們發現自己與身邊朋友最大的差異在於:目標意識。這種目標意識不是那種你要賺多少錢的目標,而是隱隱約約的方向感。這種「目標意識」的方向感,最後帶我們走到現在我們所在的人生階段。
例如你媽媽的目標意識和自我紀律超級強啊。
大學期間,媽媽為了確保出社會時能有一筆緊急預備金,這樣以後就可以不再依賴家人或朋友,四年期間靠著每月省吃儉用,大學打工的微薄薪資也按比例存款,畢業時,你媽媽居然存了10多萬元。
例如爸爸為了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我只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感,具體怎麼做我也不知道),連續研究了20年以上的各式商業知識,在大公司上班期間自己又花了很多錢到處聴名人名師演講或去上一些專業課程;為了透徹了解財經知識,爸爸也連續研究了25年以上,到現在雖然沒有成為成功的企業家,至少變成了一個能在沒資源情況下,空手打下江山存活的創業家。某種程度上來講,就像憲哥阿北說的: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的邏輯是一樣的。
我問哥哥:為了我自己的目標意識,我需要大量閱讀,但你有看到爸爸有時間讀書嗎?
哥哥回:沒有,因為爸爸超級忙,連吃飯都很快…
我回:嗯嗯,爸爸不會因為忙,就給自己找藉口,因為目標是自己給的,別人幫不上忙,如果我自己都不願意為我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誰會幫我們全力以赴?(自high OS 這位老爸怎麼感覺有點智慧啊)
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爸爸確實時間不太夠用,所以只能善用零碎的時間讀書來增進自己的思維,例如在上廁所時爭取10分鐘、等車時5分鐘、等飛機時50分鐘、等朋友時10分鐘、接你下課時5分鐘…等等等。慢慢積累,一年還是可以擠出時間讀完幾十本書。
我回頭問哥哥:你平常有那麼明確的目標意識去做一件事?
哥哥又是一腦傻笑帶過。
我回:有啊,你在研究腳踏車時,可以一坐就好幾小時不起來,這就是因為 #目標意識帶給你的專注力量。所以,記得要用研究腳踏車的精神來讀書啊。
兒子回:嗯嗯。
再來,你看爸爸的好友福哥阿北,他的目標就是想成為最厲害的簡報教練,後來就做到了。但是你知道福哥阿北第一份工作是做什麼的嗎?
哥哥回:聴你講過,好像是工地監工?
我回:對啊。你看,只要你的目標意識明確,不論出身,只要follow那個方向感(目標意識),走著走著就走到你想要到的位置了。
還有,葉丙成老師,對教育充滿熱情與動力,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難,因為明確的目標意識(方向感),讓他撐過來了,後來他們團隊研發的PagamO海外得獎連連,成為翻轉教育的領頭人物一樣。
我問:哥哥,那你人生有什麼目標嗎?
哥哥:我想找一份安穩的工作,然後可以好好騎車。這樣工作與興趣就能完美結合…
我回:哇…好吧好吧。
我問:哥哥,那你現在知道「目標」與「目標意識」的差異嗎?
哥哥回的很堅定:不知道!
我回:「目標」就是你已經很明確的知道要去做什麼事,例如:三年內考上國立大學。
「目標意識」就是你只是大約知道你想要去的方向,但又不是那麼明確,例如爸爸當年有目標意識的想成為企業家,至於要做些什麼事業,當時的我不是很清楚,但這個目標意識,在我人生過程中指導著我前進的方向,走著走著就帶我到現在的位置。
簡單的講 #目標意識就是方向意識,在你人生迷惘時,會帶著你找出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方向感。
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找到自己想發展的方向,那就代表你有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意識」,然後在追求過程中一定會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困難,記得好好守護著它,只要方向沒有偏離太多,一步一腳印,最後它(目標意識)會帶你去你想要的地方,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了。
哥哥回:嗯嗯嗯(一付不是很清楚的樣子)
我回:吃飯吧。剛才有人說話嗎? (吼!前面都白講了)
後記:
前一陣子剛好看到李開復先生寫了一篇有關年度目標的文章,文中提到:哈佛大學有個著名的目標對人生影響的長期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能力與學歷及家世背景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其中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哈佛大學經過25年的長期跟蹤研究顯示,25年前這群年輕人後來的發展很有意思。
27%沒有目標的人群:絕大多數比例剛好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工作不穩定或是失業、抱怨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60%的那群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中下層,過著安穩的生活;
10%的那群朋友:現在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不斷達成短期目標,生活狀態穩步上升,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
3%的人群:這些人25年來幾乎不曾改過人生目標,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如白手起家的老闆、行業精英等
這篇觀察報告指出: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
你選取什麼樣的目標,制定什麼樣的計劃,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李開復先生指出:設定一個好的目標,是人生一次心靈的旅行。
我們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其實不是偶然,而是我們內心的願望帶我們走到那些地方的。
所以,無論是工作、家庭、事業,如果缺少目標又沒有計劃,你就容易缺少前進的動力,沒有了目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沒有方向,你怎麼努力都可能只是原地打轉。所以不是你不能成功,而是你可能缺乏目標幫你守住你原本想去的地方。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