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中午看完电影同老公一起吃饭,讲起前不久去听MJ老师的《超级数字力》后的一些感想和学习到的投资思路。
老公却在质疑这套价值投资的观念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能有多大作用。
他一再强调中国的股市同台湾的股市不一样,同美国的股市不一样。
中国更像是政策市,只要把握好国家政策的大方向找对的行业中的任何一个公司股票都会挣钱。
他举例说到他的一个同事,在2015年的牛市中看准一支股票,低价All in进去,然后在高点卖出,赚了好几倍。
言下之意,在中国懂政策趋势很重要,技术分析很重要,而看财报炒股搞价值投资没太大用处。
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政策扶持的行业中一家一般的公司,和从财报的标准看是优质的一家公司,究竟哪个会更赚钱?”我回了他一句:“如果我有读财报的能力,我为什么不选政策扶持行业中的好公司,而是要选一般的公司呢?”
回到家后,仔细一琢磨,觉得老公的观点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股票投资逻辑,理论上并没有错,但要做到也并没有说的这么简单。
而我,也从未思考和梳理过自己的炒股逻辑,无法有理有据地来进行说明。所以是时候先理清自己的思路了。
股票投资最重要的无非两点:择股和择时。
如何择股和如何择时这里既有专业技术知识、数学推理、又涉及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人性的分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股票市场就是数字版的江湖。
择股的标准有三:财报、生活常识和行业知识。
在满分100分的条件下,财报占据60分,生活常识和行业知识各占20分,三者缺一不可。
择股,就是选好公司,好公司表现在什么地方?
产品是刚需,做的是赚钱的生意,有长期稳定的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合理,随时能还得起借债,抗压能力强(钱多)……这其中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从公司的财报中读出来。
除此之外,正如个人的发展脱离不了所处行业,所在时代大势一样,公司的发展也同其所处的行业状况密切相关。
同样一个人,十年前是加入报社还是选择阿里电商,十年后的境遇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果说财报反应的是公司的努力程度,那么生活常识和行业知识就决定了公司的未来发展大势。
比如湖畔大学的曾鸣老师曾说“未来人的创造性,将会是最值钱的资本”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进行方向性的改变,那些最具有活力、组织创造力和人的创造力的企业可能就是未来价值投资的方向。
只关注行业趋势和政策导向,忽略公司自身条件,在行业景气好的时候,可能只是别人赚10万,你赚1万的差距,可若是放在景气转向时,就是别人亏1万,你亏10万的差距了。
亏10万的肉疼感可不是赚10万的喜悦感就能抵消掉的。
所谓择时就是知道什么时间点该入场,又在什么时间点卖出,以赚取最大收益。
机构的“追涨杀跌”和中国大妈们常干的“追跌杀涨”就是一种择时能力的体现。
机构的行为不做赘述,散户们即使知道门道儿也没足量资金操作,而中国大妈们的行为更多体现的则是一种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过度自信。
个股投资中择时能力强的人自然有,但更多的人是以为自己的择时能力强。
心理学上有个乌比冈湖效应,说的是人们的感觉上存在偏差,总认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比如说超过7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几乎90%的女生都会认为自己的长相高于平均水平。
同样的在基金业里边有70%以上的基金经理觉得自己比行业的平均水平要好。人是会过度自信的,而往往这种过度自信很难被自身察觉。
香帅老师在得到的专栏里曾举了这么一个案例,说有人曾经研究过中国基金业最厉害的一个基金经理王亚伟,对他的持仓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王亚伟预测时机的准确率只有41.6%,比扔硬币的正确率还要低。
换句话说,中国市场上最牛的基金经理人也没有显示出很强的择时能力。
我们普通人在个股操作上不断地买入卖出,又有多少次是踏对时机的呢?
那么择时不重要吗?
不,择时很重要,就连全世界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都是择时的高手。
但择时并非是针对个股,而是要择大盘、择行业。
一个美国很有名的机构投资者曾研究了一组数据,将美国的标准普尔指数从1871年到2001年的年份按照年回报率的大小分了一个组。
回报率最高的就算是牛市,回报率最低的就算是熊市。
他发现在熊市以及熊市下一年入市的人,比在牛市以及之后一年入市的人收益率高了整整一倍。
即使再把研究的年份拉长或缩短,这个规律都不变。
所以在大盘上择时,就是指在熊市后入市,以便于拿到最好的价格。
除了大盘的择时上,在行业选择方面,一般人的思路是选择那些表现特别好的行业。
可是同样,也有人做过研究,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点,你将前三年表现特别好的板块组成一个组合,然后将前三年表现不好的板块组成一个组合,比较下来,那些表现最好的板块比表现不好的板块在未来的回报上要差很远。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行业是有顺周期和逆周期之分的。
当下炙手可热的行业一旦周期波动,收益率就会显著下降。
第二情绪会导致行业价格的偏差,越是炙手可热的行业,越能够吸引大量资金进场,越是将股票价格往上推,也越容易形成过高的估值。
比如今年的区块链概念。所以行业上择时,要注意的是避开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时间段,避免当接盘侠。
顶级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也被称为分散投资的大师,据说他的股票池里常常有1000多只股票。
但他的资金分配可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将所有资金分成两个池子,90%和10% 。
90%的资金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不经常换手,持仓非常非常稳定。
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上,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替换。
所以在个人的资金分配上,我们也可以学习大师的这种策略。
比如85%的资金用于好公司的定期定投—以保本保利,15%的资金用于“搏一把”—以赚取更多价差。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可行的投资策略:
再次附上MJ老师的《超级数字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使用我的推荐码(张颖-13期-gracezying)优惠报名,还有1000元返现哦!欢迎联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