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
为什么线上学习永远无法替代线下?
这是Mr. 張的第 153 篇原创
4600字,阅读 10 分钟
题记:
本文夸赞之课程相关人、物,点名道姓,但绝非广告。因为这个课程,你在大陆已经没机会体验了。参加过数字力课程的同学相信看完会感同身受,没参加过的同学,文中有很多建议相信对你也有帮助。
1
我趁着年轻和无知,取得了一些英语教学培训圈的名声和头衔。
我教过的英文细分科目超过十种,所以一直自认为江湖经验丰富,加上又粗通点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演讲学的皮毛知识,所以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当中算是挺受学生待见。
如果我给自己的教学水平打80分的话(满分100),那经过这个周末参加了来自台湾的MJ林明樟老师在北京开设的超级数字力财报分析课后,我就不得不给他打320分了——一点也不浮夸!
而促使我想写下这篇复盘心得的原始动力,不是“我终于会看财报了”“妈呀不好,我要财务自由了”——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无须惊讶的事情——而是,一位讲财报的台湾中年男子,竟然可以把讲课这件事做到这么棒,胜过了我所见过的绝大多数以讲课为生的人。
所以朋友们,以后你想评价自己的一段学习经历是不是够棒,应该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听懂了吗?在学习过程中,我是否几乎珍惜每分每秒?整个学习过程的尿点是否比看电影的尿点还少?我是否每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恨不得马上去付诸实践?我是不是这两天脑袋里总能回想起老师反复叮嘱的一些观念?我是不是甚至恨不得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
如果你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学习体验,非常棒。请注意,知识本身是否正确,有待在今后的实践当中验证和修正。而学习过程当中的体验,也是衡量一个教学产品是否物有所值的重要考量因素。
反观,太多太多教学产品的提供者,只关注产品本身的正确与否。他们无视传递过程,把所有的学习责任都推给学生,这,太荒蛮了。
学生们病急乱投医,可是每学常无所获,久之,就会厌学、自我否定。时间一长,戾气必重,同学间相互吐槽,反智之风由此更生。
2
我所在的第11期班级的100余位同学,至今一定还会记得老师无数遍提到的“这是不是一门赚钱的好生意”,我相信,你们也同样可以清晰地回想起老师每次念叨这句话的时候,就从屏幕下面某个框框拉出一根箭头指向上面的某个参数(老师的话叫“科目”)。
这个言语和肢体的配合,在教学法上是非常重要的。视觉听觉结合,才会高效记忆。明白吗?如果是在线课程,没有老师可以这样充分调动大家的视觉和听觉学习机能的。“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只有在学习者所处的时空当中,才会显得相得益彰。
单单从这一个细节上,我可以告诉朋友们,线下的吸收效率,一定至少是线上的许多课程的三倍以上。
当然,本文只是强调,在一些方面,线下学习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线上自然也有它的巨大价值。
所以朋友们,当你在线上、线下两种学习产品的选择当中犹豫不决的朋友,你可以这样想:单纯的信息获取,网上搜索、聆听就很好,而真正的技能习得,比如看财报、比如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线下的深入学习往往更胜一筹。在线,有点像Kindle,看看小说,再合适不过;线下,更像纸质教材,真要深度学习的时候,还是比kindle更可取。
3
“无中生有”,靠的是天才,“有上达优”靠的才是努力。
财务报表本身是冰冷的,根本没有MJ老师这两天画了不止二十次的下面图片的这个样子。
这是他的原创,是要依靠天才与灵感的。而聪明,是好老师必备的特质。众位,这是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资质平平的老师,无论多么努力,最多都只能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而那些受到人们拥戴的老师,一定是有禀赋的。
所以,如果你原先认为“教书匠”都是智商平平的人,这不是你的错,只是你没碰到过真正的好老师;如果你以前认为讲台上的都是神,你可也千万留神了:有些讲台上的人,只是混口饭吃的,离了讲台,什么也做不了。
这,也证明了“教学”是门艺术的说法。艺术,向来都是天赋占大头儿的营生。画匠,可以画出量产的画作,一副几十几百块,养家糊口;而称得上画家的人,其能量之大,就不用说了。教学,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朋友们想要找老师,你大可以思考:你所要学习的东西,是否需要一个大明白人。如果是,价钱上,不要跟市价比较,那是对艺术的亵渎;可如果你要学习的东西,其实真的只是简单平常的内容,或者,你需要的,更多的是监督,而非启发,那,你也不要被大忽悠给骗去了真金白银。
并且,老师们也要想清楚,明明自己有大才,不要甘于没落,数年如一日故步自封;有些人,得知道自己几两重,本分教书,别轻浮,被人戳穿了很难看。
4
你知道什么是successful delivery、成功的传递吗?
在公众演讲当中,whether your point of view can be expressed successfully is hugely dependent upon your pace of delivery.
还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次,我们把它跟电影做个类比。同样的好故事,不同的导演,会用不同的节奏去叙述。所以你发现,有些翻拍的电影,因为节奏加快了,可能更适合今天的观众去欣赏;而当年的黑白电影,往往在叙述故事的情节之余,各种细节的铺陈相对多了些,所以尽管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是节奏一旦拖沓,今天的观众们就不买账了。
其实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基本都是如此。早先的小说,极尽刻画之能事,描述故事发生的各种时空背景。为什么?因为当时的读者,对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农民是想象不出贵族的生活条件什么样子的。所以百姓们乐于从文学作品当中看到栩栩如生的描述。而随着音视频媒体的丰富和发展,大家对世界的长相知道的越来越多,所以,就不在乎细节、更在乎情节了。
想想看,我的100多位同学们,我们来自各地,财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但是林老师却能始终用合适的传递节奏,吸引着每个人的注意力,让我们频繁意识到自己学到了新知识——然而根据我的观察,他的讲解节奏是很多变的,有些概念,介绍的很快,有些,又展开得十分沉着!
这个功力,叹为观止!想想我所认识的老师里,便是那些大牛的培训师,自说自话者仍占多数。很多人的表述节奏,主要是在干货和段子之间有了差别——干货慢点讲,段子快点说而已。跟MJ老师不能比!
所以朋友们,以后你听到别人讲课、或者跟你沟通、聊天的时候,你可以看看,ta的传递节奏,是否一直吸引着你。如果是,这个人,你可要多多关注。Ta能把控好节奏,至少是因为:一、ta很认真,对内容做过准备,尊重学习者或者听话者的接受习惯;二、他懂应变,能够根据听众的反馈实时调整自己的传递节奏。应变能力,跟幽默一样,都是一个人智慧程度的外显。
5
教具。
你以为我是要夸赞教具的精美吗?那是一般人看到的样子!比如牛皮纸封面的讲义和仿木质封面的复习卡:
我要说的,是铁盒与磁贴!这个教具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如果我有机会在线下开一个精品语法课程,我大概也会认真考虑做一个类似的教具的!凡是需要搞清楚概念之间从属关系和先后顺序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考虑学习这个“神奇铁盒”!
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个教具也就那么回事。在我看来,喜欢讲“也就那么回事”的人,即便看待苹果手机、特斯拉、中药配伍、航天火箭,都是“也就那么回事”。
他们只要看到正常运转的东西,都认为也就那么回事。他们很少能想象到这些“表现正常”的事物在正常之前,可能经历过多少苦思冥想和荒诞的试错。
展开来说。你看,白色的底,绿色的牌,清爽,不喧宾夺主。铁盒全部展开,进行排演;铁盒完全收起,一天的课程结束。
这满满的仪式感,让人不得不快速积极地想要核实自己一天的学习成果,同时期待着第二天乃至以后的学习和实践。
另外这个绿色的小牌牌,也是我这种在意教学细节的人才要拎出来单独赞美的!
首先,大小真合适!其次,居然有弹性、好手感!再者,绿色其实不好调色,深了显土,浅了显俗,唯独如实物这种豆绿色,护眼不抢眼。
不知道教具开发者单为这个教具的配色动过多少脑筋。可以想见,红黄蓝,哪个都不及这个绿色效果好。或许浅蓝色或者浅黄色还能一战,然而稍显明亮,就会让人分心。
名师配上神助攻,课程自然妙无穷。如此在意细节,不知道是不是要说,台湾人学习到了日本民族在工作方面的一些好习惯,总之这个,得服。
所以朋友们,你知道吗,现在主流的互联网思维,秉持的是“东西不用做到最好,先做出个50分的东西出来再说”。跑步向前,没有错,何况这两天我们也学到了,互联网企业烧钱和节奏快的根本原因。但是,浸淫互联网太久的人,就可能产生这样的恶习:A产品,做个50分,然后不要了,再做B,又是一个45分,然后不要了,C……长此以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都被打对折了。
毕竟在大部分时间里,求上则居中,求中则居下啊。
6
既然提到了教具,不妨再说说PPT。我猜大部分上课的同学一路下来,应该已经被“洗脑”,感觉上课看到老师用的ppt如同电影般流畅,根本没有想过这个ppt的制作有多复杂。电影,越是流畅精彩,其实当中的工序越复杂。音效师、灯光师、布景道具,全都要做到位,你才不会觉得出戏、违和。
这个ppt,几乎每个页面,都有频繁出现的各种预设的“小动作”,让同一个页面实现如同动画片的效果,如果你现在反应过来,应该想在心底里再次感谢一下林老师和团队的认真与努力。
我猜,这个ppt,可能是找人专门优化过,或者老师本人花了非常非常久的时间改了无数版才有了今天的呈现方式。
说实话,这个ppt,就算不做的这么流畅,大家也绝不会觉得课程品质不到位。多数讲师会考虑:用激光笔指着各个概念强调一下相互的关系就行了呗,记不记得住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咯~
还是那句话,人们对“没有”的东西,是很缺乏想象力的。当见到了别人奉上的好东西,还能想象到差一点的东西的时候,人们才会有更纯粹的感恩之心。
我在很多课上给学生讲appreciate这个词的时候,都会说道,为什么这个词,既是“欣赏”又是“感谢”,还是“认可”的意思呢?因为,这三个中文单词,本身就是同出一辙的。所谓欣赏,就是对一件事的价值的认可;所谓感谢,其实感谢的就是对方为你提供的价值。
我举过例子,很多人对路边的清洁工人是不会生出感恩之情的,因为路人大部分时间感受不到工人们的“价值”;可一旦白雪皑皑、一旦落叶遍地的时候,人们再想起那些每天凌晨就开始奋斗的工人,就难免心生谢意与敬意了,自然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工人们奉上的“价值”。
所以朋友们,跟你身边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做朋友吧。他们都是善观察的有心人。
7
其实可赞美之处还有很多,但是已经写了太多字数,大概没人看得下去了……文章开头说了,这不是篇广告,因为这么棒的课,MJ老师在大陆只有三月份的最后一期了,而且早已报满。可是,这次周末两天课程给我的启发,却多到不舍得只任凭它们在脑海中逗留,所以写下来,跟有心的朋友们分享。
哦还有,线下课程有个最妙的地方,就是人和人可以见面、可以气场融合。相同气场的人聚在一起,感觉真的是神鬼皆钦。跟一群糟糕的人朝夕相处,大概率你就废了;而跟一群聪明人相处,基本上,你还真的就会越来越清醒。
怎样才能跟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呢?学生时代的你,一定要努力啊,去更好的学校。书可能是差不多的书,读法,可有天壤之别。班级大小或许差不多,可同学的层次,好学校跟差学校可就真的差出令人惊恐的量级了。
而告别了学生时代的你,就可以选择用学费、会员费之类的方法,帮你选拔优秀的同路人。所以这个一万多远的财报课,简直太划算。
我常说,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廉价的。可是一旦你接触到了优质的教育,你就总会暗喜:又赚大了。
谨以此文再次致谢MJ林明樟老师和团队各位的诚意、努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