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來上超級數字力之前,我就遵循MJ老師的一個原則,那就是「不懂的東西不要碰!」
哈哈哈雖然無知有無知的幸褔(咦?)但是當了上班族幾年之後,存款增加的幅度不如預期,除了「錢途」需要自己開創之外,也開始體會有道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一連串財經資訊轟炸和疲勞接踵而來。
好啦其實我沒有那麼積極,只有在網路上滑滑一些訊息,發覺現代金融產品/組合真的是生出來就是要來困惑人類的,根本就看不懂,也不想看!看不下去!
就在我再度放棄之前,透過臉書朋友轉貼看到一篇 林明樟老師的文章 https://ppt.cc/f7Ljtx,內容是講像我這種沒錢的上班族要如何先存一些錢。
看完之後發現以前多次嘗試記帳但最後都無疾而終,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我根本就搞錯「為什麼要記帳」這件事,記帳的目的是要存下一部分薪水,而不是必須完美/精準記錄每一筆現金收入支出。以前記帳是記錄每一筆食衣住行育樂支出,只要帳面上的數字和錢包裡的現金不一樣,就會恐慌:「又是哪一筆帳搞錯了/沒記到?」然後花費巨大的時間與精神去查帳,經過三次之後就會因為做這件事情的成本太高而放棄。
想一想我又不是要搞公司帳,何必小至一瓶7元養樂多或5元手續費都不放過,甚至還要附發票/票據呢?!
問了自己「為什麼要記帳?」(因為每個月要存一些錢),改用MJ老師的方法,把支出分成必要、想要與投資自己三大類,不拘泥忘記記帳的小額支出,然後「嚴控必要、放水想要、砸錢投資自己」&「減少高頻消費、控管低頻大支出」,目前記帳習慣持續第五個月,且每個月都有達成自己的儲蓄目標。
不過存下來的錢有部分被我拿來砸在自己身上了,既然搶得到超級數字力,怎麼可以錯過!#feelingsogood
真的很佩服MJ老師,全世界應該沒有人是這樣教財報的吧(是有專利的呢!)從個人常識推導出公司財報的科目,根本就不用背會計科目,要是我大一的會計老師這樣教那有多好;三張財報之間的邏輯/關係超清楚;怎麼從財報看出一家公司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有沒有賺錢的真本事;必須看財報的哪九個地方,包含看的順序與重要性,再確定你要投資這家公司…
整堂課集中精神跟隨老師的思路,七個小時下來居然覺得看財務報表很有趣(光是這點就夠神奇了!)也會想要嘗試看財報買股票,但誠如老師多次提到,現在應該專注在我的本業上,平時練習看財報,蒐集投資口袋名單,等待大事發生。
所以接下來給自己的功課是:
1. 檢視一輪自己的資產(清壞債,留好債)
2. 擬定自己的資產配置
3. 挑選往來銀行
4. 繼續每個月要存錢
5. 專注本業,為自己創造約當現金
6. 照表操課練習看財報,蒐集口袋名單
7. 要把學費賺回來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