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加州大學(UC)經濟學教授Richard A. Easterlin 提出的幸福經濟學,發人省思,帶給我很多啟發。
他經過十多年研究發表了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三個面向:
(1) 經濟(收入)水平、
(2) 健康狀況、
(3) 家庭生活
當一個人收入水平提高後,確實能短暫的增加幸福感,但隨著收入愈來愈高,幸福感卻不再同步上升。
當年我們第一份薪水是一週工作六天只有2.5萬元,第一次拿到薪水時高興得不得了,然後變成一個月三萬元、四萬、五萬…10萬、20萬…後來年薪平均為300-400萬,我卻越來越不快樂。當時說不上來…原以為自己會在大型上市公司做到退休,後來回顧才發現是書中寫的第(2) 與(3) 的因子讓我放棄高薪選擇從零開始。
為什麼一般人眼中的高薪,最後卻無法帶來想像中的幸福感?
書中說明了是因為
我有的 (實際收入)
vs.
我想要的 (慾望>實際收入)
一個是 #自我比較(我是不是比之前賺得更多了?)
另一個是 #社會比較(別人是不是比我賺得更多更快?)
原來當年我也是因為不當的 #社會比較(我的年薪300-400 vs 但需要向我report的英國/德國/義大利分公司總經理薪水都是我的2~4倍)比來比去,造成年輕時的MJ心裡不是滋味,最後再加上健康因素與女兒出生後,三重影響下,讓我斷然決定放棄那份高薪。
你說我有後悔過嗎?
當然有,而且有過兩次(只要混得不好,都會自責:如果當初…我不要那麼衝動…為什麼要放棄高薪,心裡滿是後悔一直碎唸:這幾年如果沒有出來亂搞,幾年來回下來就是2~3千萬啊….當個專業經理人,下班後什麼都不用管,天大的事情進辦公室總能call meeting 一個個解決,不是很好嗎? 你怎麼那麼呆…然後低潮幾個月再重新出發)
書中給出的解方是:
專注在您能控制的,自我比較就好:我是不是比一年前二年前的自己更進步更富有就好,不要去和 #他人比較(社會比較)也不要 #越級比較 吃在嘴裡看在別人的碗裡? 幻想著別人更豐富的物質生活(年薪幾十萬的人,不要學年薪數百萬的生活模式;像我之前年薪幾百萬的人,常常幻想著年薪數千萬人的物質生活,徒增不必要的物慾追捧,最後變成金錢與物慾的奴隸)
好消息是身體健康狀況(除了遺傳問題外)大多可透過預防、治療、營養補給及每週定時運動、作息及飲食正常(適當的飲食等於能量、過度的飲食變成熱量)等方式維持好體態。
書中也給出建議:身體的健康操之在我居多,屬於可控因子,又能增加幸福感,何樂而不為?工作之餘,記得撥出一點時間為自己的健康多運動一點。
第三個影響幸福感的因子是家庭與親友,也是可控因子,只要多花點時間都能得到不錯的回饋。
研究顯示一個人處於孤獨狀態,幸福感會顯著下降。所以家人與親友的關係也是人生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其實也暗示我們不要一直「等」
等我有錢之後,我就…
等有賺得更多之後,我就能…
疫期這兩年多期間,全球數百萬人一夕之間失去生命,人生離合的場景超乎常人想像,令人鼻酸…
#人生有三寶:
老本(經濟能力 x 體力健康狀況)
老伴(最親近的家人)
老友(能談心天南地北聊的老朋友)
#經濟生活 ,不是絕對因素(畢竟全球過半數的人口目前的生活條件早已超越數百年前貴族公爵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光是擁有冷氣、電力、自來水、馬桶、疫苗外加腳踏車,就能海放中國五千年以來的所有親王級皇室成員了)
#精神生活(家人親友關係與自我追尋或實踐)佔了很大部份